- 基本解释
即萱草。又称鹿葱、忘忧、宜男、金针花。諼,通“ 萱 ”。《诗·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 陆德明 释文:“諼,本又作萱。”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感激生忧思,諼草树兰房。”参见“ 萱草 ”、“ 忘忧草 ”。
- 基本含义
- 指虚假的言辞或伪装的行为。
- 详细解释
- 谖草是由“谖”和“草”两个字组成的。谖的意思是虚假、不真实,草的意思是植物。谖草形象地比喻人的言行虚伪,表面看似真实而实际上却欺骗他人。
- 使用场景
- 谖草常用于形容那些虚伪、伪装的人或行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友善和善良,实际上却心机深重、不可信任的人。
- 故事起源
- 谖草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谖谷》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被朋友欺骗的情景,朋友表面上对他友好,但实际上却心怀恶意。这首诗将谖草比喻为欺骗的手段,成为了后来用来形容虚伪的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谖草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表面上对大家都很友好,但实际上是个谖草之徒。2. 这个人总是说谎,真是个谖草!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谖草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片草地上长满了虚假的植物,这些植物看起来很真实,但实际上都是谖言的象征。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对谖草的理解,如“虚与委蛇”、“伪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谖草,总是说假话骗人。2. 初中生:这个政治家的演讲充满了谖草,根本不能相信他的承诺。3. 高中生:她表面上对我很友好,但我知道她是个谖草,不可信任。4. 大学生:在职场上要小心那些谖草,他们常常以虚假的面孔欺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