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枨臬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不一致,行为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它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形容一个人表面上做得很好,言辞恳切,但实际上却言行不一致,不可信赖。
- 例句
- 1. 他平时说得很好听,但实际上他的行为很枨臬。2. 这个人的言行不一致,真是枨臬之徒。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行为态度不端正,言行不一致。
- 基本解释
见“ 棖闑 ”。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可以了解更多与言行不一致相关的成语,如“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说要帮我做功课,但他却偷偷溜走了,真是枨臬。2. 初中生:老师平时总是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但他自己却从来不带头做,真是枨臬之人。3. 高中生:这个政客总是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做好事,但他实际上却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真是枨臬不堪。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
- 故事起源
- 枨臬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有一位名叫陈寔的官员,他表面上言辞恳切,表现得很好,但实际上他的行为态度却不端正。他在官场上滥用职权,搞权谋之事。因此,人们用“枨臬”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言行不一致的行为。
- 记忆技巧
- 记忆枨臬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可以想象一个房屋的横梁和立柱不相符合的场景,来形象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枨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枨”和“臬”分别表示木料的横梁和立柱。
- 详细解释
- 枨臬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枨”是指木料的横梁,用来支撑房屋结构,而“臬”是指立柱。枨臬的意思是指人的言行不一致,就像房屋的横梁和立柱不相符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