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释义]
(名)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授予这种官职的人。
[同音]
吐丝
- 英文翻译
1.(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的制度) system of appointing national minority hereditary headmen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详细解释
◎ 土司 tǔsī
(1) [toast]∶烤面包片。又称“吐司”
(2) [ruler of Yi nationality in China]∶元、明、清时期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由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1).亦称“ 土官 ”。 元 、 明 、 清 时期于西北、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按等级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 明 清 两代曾在部分地区进行改土归流。解放后,土司制度已废除。《元史·仁宗纪三》:“ 云南 土官病故,子姪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明史·职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土司之制,即 蜀 臣 诸葛亮 用 孟获 之意也;归流之制,则 鄂尔泰 、 张广泗 所秉庙算於 世宗 、 高宗 者也。”
(2).指土司官吏所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粤俗好歌》:“东西两 粤 皆尚歌,而西 粤 土司中尤盛。”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二:“三是在上述两个系统以外,和南部 思普 一带的许多少数民族,就是 明 代叫作土司的地区。”
- 基本含义
- 指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吏或统治者。
- 使用场景
- 土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可以用于描述一些地方性的官员或统治者,或者用于形容某些地方的封建统治。
- 故事起源
- 土司制度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出现在宋代,后来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出现是为了管理边疆地区,维护边疆稳定,同时也是一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统治。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这个小镇的土司是这个地方的实际统治者。2. 在封建社会中,土司享有很高的地方权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土司”:1. 将“土司”与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吏或统治者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土司在一定地区内行使权力的情景。2. 将“土司”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统治联系起来,想象土司制度在南方地区的历史背景。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了解土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历史课上学到了土司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吏。2. 初中生:我们学习了土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3. 高中生:土司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是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4. 大学生:我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时,深入了解了土司制度的发展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