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餘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 舜 和后代圣人 文王 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书序》:“雅誥奥义,其归一揆。”《后汉书·荀爽传》:“天地《六经》,其旨一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袁孙 已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能争雄。” 宋 苏轼 《醉乡记》:“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七章:“法律事例,古今一揆。”
- 基本含义
- 指一群人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或起义。
- 详细解释
- 一揆是指一群人因为共同的利益、目的或原因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或起义的行动。这个成语中的“一”表示众多的人,而“揆”则表示联合和团结。一揆往往是因为不满现状或受到压迫而组织起来的行动,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性。
- 使用场景
- 一揆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因为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联合起来进行抗争或起义的情景。可以用于描述社会运动、群体抗议、工人罢工等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
- 故事起源
- 一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高帝纪》中,用来描述秦朝时期的一次起义。当时,秦朝的统治非常残暴,百姓们非常不满。于是,一些农民和地主联合起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以反抗秦朝的统治。这次起义被称为“一揆”,后来成为了一个通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联合起来进行反抗的行动。
- 词语结构
- 一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词序。
- 例句
- 1. 农民们一揆起来,要求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2. 工人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一揆,以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一揆”与“一起”进行联想,想象一群人一起联合起来进行抗争或起义的场景。同时,可以将“揆”与“团结”进行联想,表示人们团结一致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一揆事件,如黄巢起义、红巾军起义等,以加深对一揆这一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的同学一揆起来,一起向老师提出了要求。2. 初中生:学生们一揆起来,要求学校改善食堂的饭菜质量。3. 高中生:同学们一揆起来,组织了一场抗议活动,以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