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唐 颜真卿 《与李太保帖》:“拙於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祗益忧煎。”后因以“颜公粥”指贫穷者的饭食。 宋 张耒 《酬同年徐正夫司户时公欲卜筑嵩洛间》诗:“釜厌 颜公 粥,囊须 赵壹 钱。”
- 基本含义
- 指对人情世故、人际关系的理解能力非常精深。
- 详细解释
- 颜公粥是由中国古代故事中的颜回得名。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年轻时非常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寒,常常饥肠辘辘。有一次,颜回到孔子家中,孔子为他煮了一碗粥。颜回吃完后,孔子问他粥的味道如何,颜回回答说:“粥很美味。”孔子接着问他是因为饿了才觉得美味,还是粥本身的味道很好。颜回回答说:“非但因为饿了,粥本身的味道也很好。”孔子听后非常高兴,因为颜回的回答表明他不仅能够理解人情世故,还能够明辨事物的本质。
- 使用场景
- 颜公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能够准确地理解人情世故,善于分辨事物的本质。在工作场合或社交场合中,可以用颜公粥来形容那些能够洞察人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论语·颜渊篇》。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因为聪明才智而受到孔子的赞赏。孔子通过给颜回煮粥的方式,考察了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能力。
- 词语结构
- 颜公粥是一个四字成语,由“颜公”和“粥”两个词组成。其中,“颜公”指的是颜回,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粥”指的是孔子为颜回煮的粥。
- 例句
- 1. 他是一个颜公粥,深得领导的赏识。2. 她对人际关系的把握非常准确,真是一个颜公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颜回在孔子家中吃粥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颜回聪明的样子,以及他能够准确地理解人情世故,明辨事物本质的能力。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论语》和孔子的思想,进一步了解颜回和其他学生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班里的颜公粥,经常帮助同学解决问题。2. 初中生:她是一个颜公粥,能够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意图。3. 高中生:他在班级里很受欢迎,因为他是一个颜公粥,善于处理人际关系。4. 大学生:他在社交圈中非常活跃,因为他是一个颜公粥,能够洞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