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成语“螟螣”通常用于贬义的语境中,用来形容那些微不足道或无足轻重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自负、自命不凡的人,也可以用来描述那些无足轻重的琐碎事情。
- 例句
- 1. 他一直自命不凡,却只是个螟螣,毫无实际能力。2. 这个问题太微不足道了,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讨论,简直是螟螣之见。
- 基本含义
- 指小虫子,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
- 基本解释
(1).两种食苗的害虫。《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 毛 传:“食心曰螟,食叶曰螣。”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菑》:“政教不均,则水旱不时,螟螣生。”《明史·王德完传》:“故雨泽缘天怒而屯,螟螣因人妖而出。”
(2).喻为害人民者。《晋书·刘聪载记》:“邪佞者,宇宙之螟螣,王化之蟊贼也。” 清 唐孙华 《蔬食》诗:“吾徒乃安坐,糜穀类螟螣。”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小虫子相关的成语,如“蝼蚁之力”、“蚁穴之功”等。这些成语都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男生自以为很厉害,但实际上只是个螟螣而已。2. 初中生:这个问题太微不足道了,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讨论,简直是螟螣之见。3. 高中生:他虽然聪明,但在这个领域里只是个螟螣,没有真正的影响力。
- 故事起源
- 成语“螟螣”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一诗中:“鹿鸣于乡,人知其春;鹿鸣于野,人知其年。”其中的“鹿鸣于野,人知其年”意味着鹿在野外鸣叫,人们知道它的存在,但并不关心它的年龄或生活状态。后来,人们将“螟螣”这个小虫子与这个意象联系起来,形成了成语“螟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螟螣”这个词的音节与“微不足道”、“微小”等含义相关联。也可以将“螟螣”这个词与一个微小的昆虫形象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螟螣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没有特定的固定搭配。
- 详细解释
- 螟螣是指一种小型的昆虫,外形细小,对人类生活没有实质影响。因此,成语“螟螣”常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意味着没有什么重要价值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