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指责那些只看到事物表面,无法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人。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和根本原因的人。
- 例句
- 1. 他只看到了公司的表面繁荣,但却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2. 别只看到他的外表,你要了解他的真实性格,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
- 基本含义
- 不能真正认识到庐山的真实面貌,比喻看事物不能看清本质。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名山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庐山的历史和风景。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不识庐山真面目”类似的成语,如“掩耳盗铃”和“井底之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只看到了同学的外表,却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初中生:他只看到了世界的表面繁荣,却不识庐山真面目,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高中生:她只看到了名校的外表,却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这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成语的故事起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来自唐代杜牧的诗句。杜牧在这首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意味着他身在庐山,却不能真正认识到庐山的真实面貌。后来,这句诗成为了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你可以通过与庐山的形象联系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站在庐山的脚下,只看到了山峰的外表,却无法真正感受到山的雄伟和变化多端的形态。这种感觉可以帮助你理解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个字的含义和读音如下:不:表示否定,不。识:认识,了解。庐山:中国江西省的一座著名山脉,也是一处风景名胜。真面目:真实的面貌。
- 词语解释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ㄅㄨˋ ㄕㄧˊ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識廬山真面目)
宋 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卢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用以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质。 郭小川 《万里长江横渡》诗:“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 长江 滚滚来,不识 庐山 真面目!”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