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仕宦的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幽客滞 江 皋,从赏乖缨弁。” 唐 皇甫冉 《题高云客舍》诗:“时人趣缨弁,高鸟违罗网。” 明 李东阳 《寿舅氏刘公八十》诗序:“故缨弁介胄之家,论恬退者必归之。”
- 基本含义
- 指掌握权力、决策权的人。
- 详细解释
- 缨辔原指马上的缰绳和马鞍,引申为掌握权力的象征。成语“缨辔”比喻掌握决策权,拥有掌控局面的能力和权威。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掌控大权、决策权的人,特别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中。
- 故事起源
- 成语“缨辔”出自《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其中,“与命与仁”一句中的“与命”即指掌握权力,成语“缨辔”由此引申而来。
- 词语结构
- 缨辔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那位领导是这个公司的缨辔,他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2. 这位将军是这支军队的缨辔,他的决策直接影响战局的走向。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缨辔”与“掌控权力”的含义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手持着马上的缰绳和马鞍,掌握着马匹的控制权,从而记忆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权力、决策相关的成语,如“权衡轻重”、“权宜之计”等,以扩大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级的缨辔,她决定了我们的课程安排。2. 初中生:校长是学校的缨辔,他决策了学校的发展方向。3. 高中生:政府官员是国家的缨辔,他们决定了国家的政策和规划。4. 大学生:企业的CEO是公司的缨辔,他们决策了公司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