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摇荡;飘荡。 宋 范成大 《昱岭》诗:“竹舆摇兀走婆娑,石滑泥融侧足过。” 陈三立 《晓抵九江作》诗:“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摇摆不定,不稳定。
- 详细解释
- 摇兀是由动词“摇”和形容词“兀”组成的成语。摇指来回摆动,兀指不稳定。摇兀形容人摇摆不定,行为不稳定,缺乏稳定性和坚定性。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不稳定,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决策、立场或态度上犹豫不决,不敢决断或变化无常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摇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赵策一》中。故事中,赵国的太子丹在接受秦国使者的请求时,一会儿答应,一会儿又反悔,态度摇摆不定。后来,太子丹因为摇兀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赵国的失败。这个故事成为了摇兀这个成语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动词+形容词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上摇兀,经常改变主意,难以取得进展。2. 她对感情摇兀不定,一会儿对他热情,一会儿又冷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动作“摇”和形容词“兀”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摇摆不定、不稳定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稳定性、坚定性相关的成语,如“坚定不移”、“稳如泰山”等,来丰富对于稳定性和坚定性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在游戏中摇兀地选择了不同的角色。初中生:她的学习态度摇兀,有时候很努力,有时候又很懒散。高中生: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他一直摇兀不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