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村野间道路。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县道不通于野,野路不达于邑,骑马乘舟者,必不由也。”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铭》:“堤梁似堰,野路疑村。” 明 何景明 《愚庵王公瓖》诗:“野路东流水,空山岁暮云。”
(2).邪道,非正统的行径。 明 袁宗道 《论文上》:“ 空同 ( 李梦阳 )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駡为野路恶道。”参见“ 野路诗 ”。
(3).喻不正当的行径。《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那少妇熬不得,走了野路,出乖露丑,为家门之玷。”
- 基本含义
- 指没有经过修整或规划的路,也比喻没有经过教育或训练的人。
- 详细解释
- 成语“野路”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没有经过规划或修整的道路,形容荒凉、荒芜或凶险。二是比喻没有经过教育或训练的人,形容其行为粗野、没有修养。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道路狭窄、崎岖或荒凉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人的素质低劣或行为粗野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说秦始皇巡游时,有一天他遇到了一条草木丛生的野路。秦始皇问身边的官员李斯,这条路是否通往那个地方,李斯回答道:“陛下,这是一条野路,没有经过修整。”秦始皇听后感慨地说:“国家的道路也如此,真是令人痛心。”从此,成语“野路”就有了比喻没有经过规划或修整的道路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字组成,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这条山路太野路了,我们还是绕道走吧。2. 他这个人从小没有受过教育,真是个野路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野路人”,形容一个没有经过教育或训练的人,行为粗野。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一条荒凉的野路上行走,表现出无知和粗野的样子。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成语的相关来源和使用场景,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者参加相关课程来深入学习。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附近有一条野路,里面有很多野花野草。2. 初中生:这个人说话太野路了,一点礼貌都没有。3. 高中生: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条野路,很少有人走,非常荒凉。4. 大学生:这个城市的交通建设还不完善,很多地方都是野路。5. 成人:他虽然是个野路人,但是他非常有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