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虚怀,虚心。《晋书·姚兴载记下》:“太子詹事 王周 亦虚襟引士,树党东宫。”《魏书·高道悦传》:“是以置鼓设谤,爰自曩日;虚襟博听,义属今辰。”《隋书·辛德源传》:“ 齐 尚书僕射 杨遵彦 、殿中尚书 辛术 皆一时名士,见 德源 ,并虚襟礼敬,因同荐之於 文宣帝 。” 唐 贺遂亮 《赠韩思彦》诗:“欲交天下士,未面已虚襟。”
(2).淡泊的胸怀。 明 顾梦游 《夜投祖堂勗公房》诗:“老僧具客主,入夜披虚襟。”
- 基本含义
- 指人心胸宽广、豁达,不拘泥于小节。
- 详细解释
- 虚襟是由“虚”和“襟”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虚指宽广、豁达,襟指衣襟。虚襟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宽广、豁达,不拘泥于小节,能够容纳和包容各种事物和意见。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宽广,不计较小事,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团体或组织的开放和包容性。
- 故事起源
- 关于虚襟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虚襟是一种古代官员的服饰,是官员的衣襟下方留出的一片空白,象征着官员的胸怀宽广、豁达。后来,虚襟逐渐成为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宽广、豁达。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对待问题总是虚襟而过。2. 这个组织非常开放,对各种意见都持虚襟态度。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虚襟联想为一个宽松的衣襟,象征着一个人的胸怀宽广、豁达。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宽容、包容相关的成语,例如“宽宏大量”、“待人宽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虚襟待人,不要计较小事。2. 初中生:我们学校倡导虚襟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够宽容包容。3. 高中生:在大学里,我们要学会虚襟待人,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4. 大学生:虚襟是一个成熟的人的品质,能够容纳和包容各种意见和观点。5. 成年人:虚襟是一个人心胸宽广的象征,能够面对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