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复姓。 汉 代有 公綦稠 。见《后汉书·灵帝纪》。
- 基本含义
- 指公正、廉洁的品德和行为。
- 详细解释
- 公綦是由“公”和“綦”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公”表示公正、公平、公道,“綦”表示廉洁、正直。公綦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具备公正、廉洁的品德和行为,不偏袒,不贪污,不徇私。
- 使用场景
- 公綦一词通常用于形容官员或其他有权势的人具备公正、廉洁的品质。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正直、不偏私。这个成语在法律、政治、社会等领域中常常被提及。
- 故事起源
- 公綦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官员名叫公綦,他为人正直、廉洁,不受贿赂,不徇私。他处理案件时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因此,人们将他的名字作为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公正、廉洁的品质。
- 词语结构
- 公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公”是形容词,表示公正、公平,而“綦”是形容词,表示廉洁、正直。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公綦的官员,从不受贿赂。2. 这位法官以公綦的形象为人民服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公綦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官员站在公堂上,手持天平,公正地审理案件,不受任何干扰。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公綦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公綦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公正廉洁”、“清正廉洁”等。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公綦的人,不欺负同学。2.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非常公綦,从不偏袒任何一个同学。3. 高中生:作为学生会主席,我要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做一个公綦的领导。4. 大学生:在校园里,我们要倡导公綦的思想,不参与任何违法乱纪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