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赵国人。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首创性恶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文章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作有《荀子》。
- 基本含义
- 指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 详细解释
-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的学说主张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完善。因为荀子在思想上有深度,所以“荀子”成为了形容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的代名词。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有学问、有见识的人,可以用来赞美或描述某人的学识和才智。
- 故事起源
-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学术成就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因此将荀子作为代表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荀子是由名词“荀子”和助词“是”组成的。
- 例句
- 1. 他真是个荀子,对于艺术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2. 她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这么出色的论文,真是个小荀子。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荀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将荀子作为代表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的成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荀子的思想和学说,了解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是个荀子,他每天都给我讲很多有趣的知识。2. 初中生:我班上有个同学特别聪明,真是个小荀子。3. 高中生:我妹妹考上了清华大学,她可是个真正的荀子啊。4. 大学生:我认识一个学长,他读过很多书,简直是个大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