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颐指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引导、指点他人的行为。例如,可以用于描述老师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领导给员工指示工作任务等情境。
- 例句
- 1. 老师颐指一片书,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2. 领导颐指一下,员工们纷纷开始了工作。
- 基本含义
- 指导、引导、指点。
- 基本解释
◎ 颐指 yízhǐ
[gesture order people about by]用下巴示意以指挥人
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汉书·贾谊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颐指相关的成语,如“颐使气指”、“颐指气使”等,以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颐指一下,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2. 初中生:颐指之间,领导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3. 高中生:老师颐指一番,我明白了如何写好这篇作文。4. 大学生:领导颐指一下,我们明白了公司的发展方向。
- 故事起源
- 关于颐指的故事并不多见,但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宫廷中的一种礼仪。古代帝王在接见臣子时,常常用手指向某个地方或物体,以示意或指示。这个动作被称为颐指,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引导、指点他人的意思。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颐”和“指”两个字形象化,联想成一个人用手指着自己的下巴,表示引导、指点。可以将这个形象与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颐指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颐”作为动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指”作为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 详细解释
亦作“ 颐旨 ”。1.谓以下巴的动向示意而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汉书·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旤,难以言智。” 宋 王以宁 《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 孙郎 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促膝戟指,翻变良久, 封 ( 封云亭 )迷乱不知所从,女輒口道而颐指之,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2).犹示意。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自天而胜者列於骋望,由我而美者生於颐指。”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七:“叠烦颐旨,感怍交深,未缘面谢,惟祝若时自重,不宣。”《明史·马录传》:“职枢要者承其颐指,锻鍊周内。”《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盖地主有左右资本家之势力,而资本家不能不仰地主之颐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