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行动迟缓、步履艰难的情况,尤其是指在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中表现出效率低下的状态。可以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做事拖拉、不积极的人。
- 例句
- 1. 他的工作效率真是蜡屐般的慢,我们都等不及了。2. 这个项目进行得太慢了,真是蜡屐拖沓。3. 别跟他合作了,他做事蜡屐脚,一点效率都没有。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脚穿上木头或蜡制的鞋子,形容行动迟缓、步履艰难。
- 基本解释
(1).以蜡涂木屐。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 阮 ( 阮孚 ),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因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 宋 辛弃疾 《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词:“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摶沙。”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拟经制礼吾何敢,蜡屐持筹事未分。”
(2).涂蜡的木屐。 唐 刘禹锡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 宋 苏舜钦 《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他年君挂朱轓后,蜡屐邛枝伴此行。” 清 钮琇 《觚賸·石言》:“蓬门昼掩,蜡屐生尘,有客过访,寂若无人。” 郁达夫 《辞蓝亭留谢》诗:“杨柳旗亭劳蜡屐,青山红豆羡闲身。”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行动迟缓、步履艰难相关的成语,如“步履维艰”、“脚步维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走路像穿着蜡屐一样,非常慢。2. 小学生:他的作业总是写得很慢,真是蜡屐一样。3. 初中生:这个同学跑步的速度非常慢,简直像穿着蜡屐一样。4. 高中生:他的学习态度太懒散了,每次都像穿着蜡屐在拖延时间。5. 大学生:这个同学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真是蜡屐般的效率。
- 故事起源
- 相传,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有一位名叫李广的将军,他非常勇敢,但行动迟缓。有一天,李广和他的部队在战场上遭遇了敌人的围攻。李广想要逃跑,但由于穿着沉重的蜡屐,他行动非常困难,无法快速逃脱,最终被敌人俘虏。从此,“蜡屐”成为了形容行动迟缓、步履艰难的象征。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穿着沉重的蜡屐行走的情景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行走迟缓、步履艰难的样子,将这种形象与成语“蜡屐”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蜡屐是古代的一种鞋子,用木头或蜡制成。这种鞋子不仅重、硬,而且不易行走。因此,“蜡屐”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行动迟缓、步履艰难,比喻做事不利索、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