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态度,特别是在面对困难或逆境时。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顺应自然规律,顺从社会风俗,不与他人作对,不强求个人意愿。
- 例句
- 1. 他是一个明智的领导者,总是能够应天顺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2. 在困境中,她选择了应天顺人,而不是与他人争吵。
- 基本含义
- 顺应天意,顺从人事。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应天顺人,听从老师的指导,好好学习。2. 初中生:面对考试的压力,我们要应天顺人,努力备考,不放弃。3. 高中生:在选择未来的职业道路时,我们应该应天顺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4. 大学生:在社会中,我们要应天顺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顺应天命。这个成语的含义来源于道家的理念,强调了个体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从社会规范。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事的原则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自己站在大自然的面前,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 词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应天"和"顺人"。
- 词语解释
- yīng tiān shùn rén ㄧㄥ ㄊㄧㄢ ㄕㄨㄣˋ ㄖㄣˊ
应天顺人(應天順人)
《易·革》:“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后封建王朝或帝王更迭,常自称应天命、顺人心而习用此语。 汉 班彪 《王命论》:“虽其遭遇异时,禪代不同,至于应天顺人,其揆一焉。”《新唐书·苏安恒传》:“陛下膺先圣顾託,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餘年,岂不闻 虞舜 褰裳、 周公 復辟事乎?”《三国演义》第七三回:“主公仁义著於天下,今已抚有两 川 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孙中山 《大总统劝告北洋军将士文》:“义师之起,应天顺人,扫专制之餘威,登国民於袵席。”《汉书·叙传下》:“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 高祖文皇帝 ,应天顺民,受命践阼。”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