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伯牧一词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能以宽容、仁爱和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恶意或怨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用伯牧来表达对他人的宽容和善意,以及通过仁德来解决纷争和矛盾。
- 例句
- 1. 他对那个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伯牧以德,表现出了他的高尚品德。2. 面对挑衅,他选择了伯牧的态度,用善良和宽容来对待对方。
- 基本含义
- 指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行为。
- 基本解释
古代地方长官的泛称。语出《礼记·王制》“州有伯” 郑玄 注:“ 殷 之州长曰伯, 虞 夏 及 周 皆曰牧。” 明 方孝孺 《后乐斋记》:“匹夫而忧天下,无位而论世事,时俗以为狂而君子之所取也。以言乎位,内而公卿大夫,外而伯牧守令,禄丰者任荣,职要者忧重,匹夫固若无与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尚书》中关于伯牧的故事,以及其他相关的成语和典故,如“以德报怨”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被欺负了,但他选择了伯牧的态度,没有还手。2. 初中生:我们应该学会伯牧,用善良和宽容来对待他人的过错。3. 高中生:伯牧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并以德报怨。4.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伯牧,用宽容和善良来处理矛盾和纷争。
- 故事起源
- 伯牧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典籍《尚书》,具体故事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这个成语通过描述一个人以德报怨的行为,传递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行为准则。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伯牧”与“宽容”、“善良”等词语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另外,可以通过编写自己的例句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 词语结构
- 伯牧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伯”是姓氏,“牧”是名字,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 详细解释
- 伯牧源自《尚书·周书·吕刑》:“伯牧怀柔,以德报怨。”意为用仁德化解仇恨,以德报怨。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行为,即用仁爱和宽容来对待仇恨和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