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某个领域的资源已经耗尽,无法再继续利用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的才能或智慧已经达到了极限。
- 例句
- 1. 这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已经涸泽而渔,需要寻找新的能源。2. 他的才华已经涸泽,再也没有新的创意。
- 基本含义
- 指水源干涸,形容资源枯竭或无法再利用。
- 基本解释
(1).干枯的湖泊。《管子·水地》:“故涸泽数百岁,谷之不徙,水之不絶者,生 庆忌 。”按, 庆忌 ,传说中的水妖。《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 元 贡奎 《同朱克齐蒋教授游大梵寺》诗:“涸泽飢鹰恋,高空独雁飞。” 清 唐甄 《潜书·大命》:“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
(2).将湖泊的水排干。《文子·上仁》:“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高诱 注:“涸泽,漉池也。”《广弘明集》卷十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焚林涸泽,走犬扬鹰,穷 郑 卫 之响,极甘旨之味。”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资源有关的成语,例如“枯竭”、“资源匮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沙盒的沙子已经涸泽了,我们需要重新添沙子。2. 初中生:我觉得我的创作灵感已经涸泽了,需要找些新的刺激。3. 高中生:这个城市的人口已经涸泽,需要吸引更多人来发展。4. 大学生:这个行业的市场已经涸泽,需要转型升级。5. 成年人:我的耐心已经涸泽,无法再忍受这种待遇。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涸泽源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在这句话中用“涸泽而渔,薪尽火传”来形容一个人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仍能够利用残余之物,显示了智慧和能力的极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湖泊的水源干涸,只剩下一滩泥泞,无法再继续捕鱼或提供水源。
- 词语结构
- 涸泽为四个汉字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涸泽源自《孟子·滕文公下》:“涸泽而渔,薪尽火传。”原意是指当水源干涸时,可以捕鱼,当薪柴烧尽时,可以传火。引申为当资源枯竭时,可以利用残余之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资源已经枯竭或无法再利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