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上仪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举止得体,符合礼仪规范。可以用来夸奖一个人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合中的得体举止,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不得体行为。
- 例句
- 1. 他在社交场合总是上仪得体,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 在国际会议上,我们应该注意上仪,展现出我们的国家形象。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举止、言谈举止得体、合乎礼仪。
- 基本解释
(1).最高的法则。 汉 班固 《典引》:“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仪,誥誓所不及已。”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皇代之遐迹,帝者之上仪,罔不毕举。”
(2).隆重的礼节。 汉 班固 《东都赋》:“至乎 永平 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脩衮龙之法服。” 宋 韩琦 《辞免祫享加恩第一表》:“讲上仪於宗庙,方成孝饗之能。”
(3).崇尚仪节。上,通“ 尚 ”。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夫改定神祇,上仪也。钦修百祀,咸秩也。明堂雍臺,壮观也。九庙长寿,极孝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来进一步了解上仪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不同场合下的礼仪规范,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时保持得体的举止,都能帮助提升个人形象和社交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学校里,我们要注意上仪,不讲脏话,不打架。2. 初中生:参加班级活动时,我们要上仪,不迟到,不早退。3. 高中生:在高考面试中,我们要上仪,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礼貌。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我们要上仪,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关于上仪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清楚,但可以从古代的礼仪文化中找到相关的背景。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注重礼仪,认为一个人的举止言谈直接反映了其教养和修养水平。因此,上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并被广泛传承和使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上仪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举止得体,合乎礼仪,展现出高尚的风度和修养。
- 词语结构
- 上仪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上”是动词,“仪”是宾语。
- 详细解释
- 上仪是由“上”和“仪”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上”表示高尚、崇高的意思;“仪”表示礼仪、规矩的意思。上仪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举止、言谈举止得体,合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