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双方争论时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辩论场合中的僵持局面。
- 例句
- 1. 在会议上,双方代表辩囿不休,无法达成共识。2. 这两个人的意见完全相反,他们在辩论中陷入了辩囿的状态。
- 基本含义
- 指辩论争辩时双方互不相让,各执己见。
- 基本解释
(1).语本《庄子·天下》:“ 桓团 、 公孙龙 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成玄英 疏:“辩过於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辩者迷於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辩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辩。《文选·左思<魏都赋>》:“昔市南 宜僚 弄丸而两家之难解,聊为吾子復翫德音,以释二客竞于辩囿也。” 张铣 注:“言辩者多词如苑囿之有草木也。”
(2).指言论界、言者之口。 唐 黄滔 《与南海韦尚书启》:“设若旁扃辩囿,内遏言泉,不惟上负于良时,抑亦下辜于卑志。”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辩论、争辩相关的成语,如“辩驳”、“争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辩论赛中,同学们辩囿不休,每个人都想说服别人支持自己的观点。2. 初中生:在辩论比赛中,两支队伍的辩手辩囿得非常激烈,场面十分精彩。3. 高中生:学生们在班会上就是否应该取消校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最终陷入了辩囿的僵持局面。
- 故事起源
- 辩囿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故事讲述了齐国的晋阳侯和郑国的大夫子贾之辩论时,双方争论激烈,无法达成一致。最后,晋阳侯说:“吾与子辩囿,无所得也。”意思是说,双方辩论无果,无法达成共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辩囿”。可以想象两个人在一个围起来的地方进行激烈的辩论,互不相让,就好像被困在一个囿里无法逃脱。
- 词语结构
- 成语“辩囿”的结构是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辩囿是由“辩”和“囿”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辩”指辩论、争辩,“囿”指围起来的地方。辩囿形容双方在辩论时坚持己见,不肯让步,无法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