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伏诛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势力被彻底击败、消灭或征服的情况。它可以用于描述战争、斗争、竞争等各种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被其他人或势力完全打败的情况。
- 例句
- 1. 这个叛乱分子最终被伏诛了。2. 在这场竞争中,他的对手被他完全伏诛了。
- 基本含义
- 指被杀或处决,被消灭或征服。
- 基本解释
◎ 伏诛 fúzhū
[be executed] 被处死刑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伏诛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你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伏法和诛心,来扩展你的词汇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坏人应该被伏诛,因为他做了很多坏事。2. 初中生:在这场比赛中,我们的对手被我们完全伏诛了,我们赢得了比赛。3. 高中生:历史上的某些叛乱分子最终都被伏诛了,这是他们不顾人民利益的结果。
- 故事起源
- 关于伏诛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清楚,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古代社会,伏诛是一种常见的刑罚,被用于对付叛乱分子、罪犯或政治敌人。因此,伏诛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极端的惩罚和彻底的消灭。
-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伏诛”这个成语,你可以将其拆分成两个部分,即“伏”和“诛”。想象一个人躲藏在阴暗的地方,而另一个人突然出现并将他杀死。通过将成语拆分为两个动作,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伏诛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伏”是动词,表示隐藏、躲藏;“诛”是动词的宾语,表示杀死、处决。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组。
- 详细解释
被处死。《战国策·秦策三》:“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诛於后,然臣弗敢畏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魏王 继岌 军还 武连 ,遇敕使,諭以 朱友谦 已伏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钟生》:“过数日,相传罪人已得,伏诛讫。夫妻相庆。”
- 近义词
伏法、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