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树德常用于教育、道德伦理、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讨论和教育活动中,用来强调个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任态度。
- 例句
- 1.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树德榜样,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2.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树德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 基本含义
- 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方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树德,不说脏话,不欺负同学。2. 初中生: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德榜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3. 高中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应该树德守法,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4.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应该树德修身,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 故事起源
- 树德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个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树德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个人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以及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树德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棵高大的树上挂满了各种道德准则的标志,象征着个人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 词语结构
- 树德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树”表示培养和树立,第二个字“德”表示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 详细解释
施行德政;立德。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孔子 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唐 白居易 《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参见“ 树德务滋 ”。
- 近义词
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