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盘屈的树根。 南朝 梁 沉约 《高松赋》:“若夫蟠株耸干之懿,含星漏月之奇;经千霜而得拱,仰百仞而方枝。”
- 基本含义
- 指悬崖峭壁上的树木,形容树木生长得非常茂盛。
- 详细解释
- 蟠株一词常用来形容树木在悬崖峭壁上生长得非常茂盛,枝叶繁茂,根系扎紧。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人才出众,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 使用场景
- 蟠株一词可以用于形容自然景观中的树木,也可以用于形容人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才华出众,潜力巨大。
- 故事起源
- 蟠株一词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他在游览名山大川时,发现一棵树木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枝叶繁茂,根系扎紧。他被这棵树木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蟠株一词,用来形容这棵树木的茂盛和生命力。
- 词语结构
- 蟠株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这棵蟠株的树木生命力非常顽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茁壮成长。2. 他是我们学校的蟠株,才华出众,将来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蟠株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棵树木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枝叶繁茂,根系扎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树木和生命力相关的成语,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山上看到一棵蟠株,它的树叶特别绿。2. 初中生:这个班级里有很多蟠株,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3. 高中生:他是我们学校的蟠株,才华出众,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