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们自欺欺人、虚构事实的行为。可以用于批评某人说大话、夸大其词、虚构事实等。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可以使用。
- 例句
- 1. 他总是画鹿轓,说大话骗人。2. 他的说法完全是画鹿轓,根本不可信。
- 基本含义
- 比喻人虚构事物,自欺欺人。
- 基本解释
《初学记》卷十一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郑弘 为 临淮 太守,行春,有两白鹿随车,夹轂而行。 弘 怪问主簿 黄国 鹿为吉凶,贺曰:‘闻三公车轓画作鹿,明府当为宰相。’ 弘 后果为太尉。”后因以“画鹿轓”为咏三公之典。 宋 苏轼 《次韵答钱穆父用杭越唱酬韵作诗见寄》:“玉堂不著扶犁手,霜鬢偏宜画鹿轓。”亦作“ 画鹿车 ”。 宋 梅尧臣 《送周谏议知襄阳》诗:“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例如“画蛇添足”、“自欺欺人”等,可以帮助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考试中说自己会得满分,但这完全是画鹿轓。2. 初中生:他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绩,但我们都知道那只是画鹿轓而已。3. 高中生:他在面试时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这种画鹿轓的行为不会让他成功。4. 大学生:他在社交媒体上虚构了很多事情,完全是在画鹿轓。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画鹿轓”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庄子的哲学家。庄子曾经画了一辆鹿车,并自称是画鹿轓。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要画鹿轓,庄子回答说:“鹿我没有,鹿车我也没有,但是我可以用画笔来画出来。”这个故事传承下来,成为了形容人们虚构事物、自欺欺人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画鹿”和“轓”两个词与其含义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用画笔勾勒出一只鹿和鹿车的形象,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鹿和鹿车存在,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详细解释
- 画鹿轓是一个由“画鹿”和“轓”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画鹿”是指用画笔来描绘一只鹿,而“轓”是指用画笔勾勒出鹿车的形象。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虚构事物,自欺欺人。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通过虚构和夸大事物的方式来欺骗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