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矫士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纠正他人的错误行为。在教育、指导、引导他人时,可以用矫士来形容自己的角色。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正直、有操守的人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改变的行为。
- 例句
- 1. 他是一位矫士,总是用正确的言行去引导他人。2. 她是这个学校的矫士,经常用正义的观念教育学生。3.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矫士,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正义。
- 基本含义
- 指纠正不良行为的人或事物。
- 基本解释
刚强正直的人。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天网信崇大,矫士常慅慅。” 王琦 汇解:“矫士,谓士之强直者。”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道德、教育等主题相关的成语,如“举一反三”、“以身作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级的矫士,总是纠正我们的错误行为。2. 初中生:我们需要更多的矫士来引导我们追求正确的价值观。3. 高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自觉地成为矫士,用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他人。
- 故事起源
- 矫士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矫子的人,他患有先天性的疾病,双腿畸形,不能正常行走。然而,矫子却非常聪明和有学问,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士人。他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用自己的言行和知识去矫正他人的错误行为,教育他人追求正义和道德。因此,人们把他称为“矫士”。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矫正”和“士人”两个词的关联来记忆这个成语。矫士的基本含义是纠正不良行为的人或事物,可以把“矫”字理解为纠正,把“士”字理解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
- 词语结构
- 矫士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详细解释
- 矫士是由“矫正”和“士人”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矫正指纠正、改正,士人指有学问、有品德的人。矫士的基本含义是指纠正不良行为的人或事物,特指用正确的言行引导、教育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