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杂说 záshuō
(1) [various opinions]∶各种说法
杂说不一
(2) [scattered essays]∶零碎的论说文章
- 英文翻译
1.(各种各样的说法) different versions
- 详细解释
(1).百家的学说。《汉书·公孙弘传》:“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学《春秋》杂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説,故入诸子之流。” 唐 颜师古 《<汉书>叙例》:“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説,攻击本文。”
(2).指怪诞鄙俗之语。《北史·文苑传·李文博》:“﹝ 魏郡 侯白 ﹞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説。”
(3).指笔记小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魁传》:“世俗所谓 王魁 之事,殊不经,且不见於传记杂説,疑无此事。” 鲁迅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诗有‘ 顓蒙 事可亲’之语,注云:‘ 公佐 字 顓蒙 ’,疑即此 公佐 也。然未知《全唐诗》采自何书,度必出 唐 人杂説,而寻检未获。”
(4).古籍分类子部中一目。叙述人事,兼发议论者属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 六朝 杂説,有《会林》、《对林》,见《隋志》。又《类林》、《辩林》、《笑林》,见《通志》。今率不存。”《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一》:“杂家之义广,无所不包……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説。” 清 沉彤 《义门何先生行状》:“先生蓄书数万卷,凡经传、子史、诗文集、杂説、小学,多参稽互证,以得指归。”
- 基本含义
- 指说话或写文章时,内容杂乱无章,毫无条理。
- 使用场景
- 杂说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形容一个人的演讲或文章内容杂乱无章,没有重点;也可以用来批评某个人的思维混乱,说话不合逻辑。
- 故事起源
- 杂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在这本书中,冯梦龙通过讲述一些离奇怪诞的故事和传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批评和思考。其中有一篇名为《杂说》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杂乱无章,后来人们就用“杂说”来形容这种说话或写文章的风格。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
- 例句
- 1. 他的演讲简直就是一场杂说,毫无重点和逻辑。2. 这篇文章写得太杂说了,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杂说”这个成语与杂乱无章的画面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比如想象一个人说话时,口若悬河,内容杂乱无章,就像一团乱麻一样。
-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与思维整理和表达相关的成语,比如“一言九鼎”、“言之凿凿”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画了一幅画,上面有很多杂说的线条。2. 小学生:老师的讲解很清晰,不像有些人讲话杂说一团。3. 中学生:这篇作文的结构很杂说,需要重新整理一下。4. 大学生及成年人:他的演讲虽然充满了杂说,但是引发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