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同用一种文字。《礼记·中庸》:“书同文。”《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
(2).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译文字。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参见“ 同文馆 ”。
- 英文翻译
1.【计】 identical text
- 基本含义
- 指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段文字,可以被不同的人理解为相同的意思。
- 详细解释
- 成语“同文”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年》:“王使邾子同文。”意为王命令邾国的人与自己写的文章内容完全一致。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指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段文字,可以被不同的人理解为相同的意思。它强调了文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文章、文件等内容在不同人之间传阅时,能够得到一致的理解。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意见等达成一致。
- 故事起源
- 相传,在古代,王朝统治者常常下令将重要的文书传达给各地的官员。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王朝会派人将文书的内容抄写一份,然后派人传递到各地。当时的人们认为,只要文书的副本与原件的内容完全一致,就能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因此,成语“同文”就是由此而来。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同”和“文”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大家都能同文共赏。2. 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相同,可以说他们同文共策。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同文”与“同一个版本”的意思联系起来,想象一本书的副本与原版内容完全一致,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字的重要性和准确性,以及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给我们发了同样的作业,我们做得都一样,可以说我们同文了。2. 初中生:我们班的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可以说我们同文共策。3. 高中生: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我们都理解得很好,可以说我们同文共赏。4. 大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的意见非常一致,可以说我们同文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