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公正的言论。《左传·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议而自与也。’”《汉书·朱博传》:“初, 哀帝 祖母 定陶太后 欲求称尊号,太后从弟 傅喜 为大司马,与丞相 孔光 、大司空 师丹 ,共持正议。”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邻人窃己之财,己以正议责之可也。” 章炳麟 《序<革命军>》:“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 、 曾静 、 齐周华 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
(2).谓秉正发表议论。《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袁绍 既为盟主,有骄矜色, 邈 正议责 绍 。”《新唐书·上官仪传》:“自 褚遂良 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议。”
- 基本含义
- 正直公正地进行讨论或辩论。
- 详细解释
- 正议是由“正”和“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正”表示正直、公正,而“议”表示讨论、辩论。正议的含义是指以正直、公正的态度进行讨论或辩论的意思。
- 使用场景
- 正议常用于形容人们在讨论或辩论问题时,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以求得真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公众舆论、法庭审理、学术研究等场景中的正义和公正。
- 故事起源
- 正议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鲁国的一位名叫子产的贤臣。子产在鲁国时,一直以正直公正著称。有一次,他在朝廷上对一位官员的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批评,但是他的批评却被其他官员视为是不敬和不合适的。然而,子产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公正地进行讨论,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从此以后,正议成为了形容正直公正的一种方式。
- 词语结构
- 正议的成语结构是“形容词 + 动词”,其中形容词“正”表示正直、公正,动词“议”表示讨论、辩论。
- 例句
- 1. 他们在会议上进行了一场正议,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2. 这个案件需要进行正议,以确保公正的判决结果。3. 学术界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正议,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正议”拆分为“正”和“议”两个字来记忆。其中,“正”表示正直、公正,而“议”表示讨论、辩论。可以将“正议”理解为以正直、公正的态度进行讨论或辩论的意思。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正义、公正和讨论辩论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公正无私”、“辩论艺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在班级会议上进行正议,共同商讨怎样改善学校的环境。2. 初中生: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正议,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成绩。3. 高中生:学生会举行了一场正议,讨论如何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丰富课外活动。4. 大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进行正议,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和现实挑战。5. 成人:社区居民进行了一次正议,讨论如何改善社区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