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屈挠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困难、压力或逆境时,无法保持坚定的立场或原有的形态,被迫屈服或变形的情境。
- 例句
- 1.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要坚守原则,不被困难所屈挠。2. 尽管受到了很多挫折,但他从未屈挠过,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 基本含义
- 指被迫屈服、受到压迫而弯曲或变形。
- 基本解释
亦作“ 屈橈 ”。1.弯曲。《诗·大雅·嵩高》“揉此万邦” 唐 孔颖达 疏:“《易》称揉木为采,谓屈橈之也。”
(2).退缩;屈服。《淮南子·氾论训》:“陈卒设兵,两军相当,将施令曰:斩首拜爵,而屈挠者要斩。”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武 心意愈坚,终不屈挠。”《后汉书·独行传·周嘉》:“屡被掠楚,辞无屈橈。”《魏书·陆俟传》:“当官而行,无所屈橈。” 明 李贽 《李中谿先生告文》:“盖慈祥愷悌,虽於人无不爱,然其刚毅正直之气,终不可以非法屈挠,故未四十而掛冠以老。”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 噶苏士 外当此大敌……彼曾不屈挠,日激厉诸将以死报国。”
(3).阻挠。 明 张居正 《答边镇督抚》:“正功罪,明赏罚,惩姦覈实,此督抚事也,僕辈何敢屈挠焉。”
(4).谓受压抑。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十三:“使非 子敬 知,奇才徒屈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例如屈服、屈从、屈辱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比赛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没有被它们屈挠,最终取得了胜利。2. 初中生:尽管学习上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我不会屈挠,一定会坚持下去。3. 高中生: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被困境所屈挠。
- 故事起源
- 屈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十三年》。故事讲述了齐国的公子重耳因为被人陷害而被迫流亡他国,他在流亡途中遇到了一个妇人,此妇人给他送来了一根豺狼的脊梁骨,并告诉他:“这是豺狼的脊梁骨,你可以把它弯曲,但你无法使它屈挠。”这个故事意味着人在困境中可以屈服,但不能失去坚持自我的原则。
- 英文翻译
1.[书] surrender; yield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屈挠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弯曲的脊梁骨,它被人弯曲了,但却无法被完全扭曲,保持了一定的坚韧性。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屈挠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屈挠是一个动宾短语,属于形容词性成语。
- 详细解释
- 屈挠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屈意为弯曲、屈服,挠意为弯曲、变形。屈挠形容人在受到压迫或困境时,无法保持原有的姿态或形态,被迫屈服或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