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凶孽常用于形容严重的罪行、恶劣的行为或不可饶恕的恶果。可以用于描述犯罪、恶劣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等。
- 例句
- 1. 这个杀人犯犯下了太多的凶孽,应该受到严惩。2. 这个骗子的凶孽终于被揭穿了。3. 做恶多端必然会带来凶孽的报应。
- 基本含义
- 凶恶的事物或人物,指恶劣的行为或罪恶的结果。
- 基本解释
指叛逆者。《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吴 以 钦 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 幽州 牧、 譙侯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文钦 《降吴表》:“前与 毌丘俭 、 郭淮 等俱举义兵,当共讨 师 ,扫除凶孽。”《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三·克皖城》:“克灭 皖城 遏寇贼,恶此凶孽阻姦慝。”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诱诸番密相勾结,更私招四方亡命者,巢窟内尽藏凶孽。”
凶恶的叛乱分子。 唐 白居易 《与昭义军将士敕书》:“ 孟元阳 是朕信臣,为国良将,威略可以慑兇孽,慈和可以牧师人。” 前蜀 杜光庭 《贺获神剑进诗表》:“伏以将启昇平,祥符必降;欲清兇孽,神剑斯呈。”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凶孽相关的成语,如“罪孽深重”、“作孽”等,以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偷了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凶孽。2. 初中生:这个杀人犯犯下了太多的凶孽,应该受到严惩。3. 高中生:他的凶孽终于被揭穿了,大家都对他感到失望和愤怒。4. 大学生:凶孽深重的人不值得原谅,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 故事起源
- 凶孽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年》:“凶孽淫生。”后来逐渐被用来形容恶劣的行为或罪孽的结果。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凶孽”与邪恶的行为或罪孽的结果联系起来,形成对该成语的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凶恶的人在做坏事后,受到了恶劣的报应,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凶孽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凶”表示凶恶、邪恶,第二个字“孽”表示罪孽、恶果。
- 详细解释
- 凶孽指的是邪恶的行为或罪孽的结果。它强调了恶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表示该行为或结果极端恶劣,不应被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