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低落、无精打采,或者形容事物的破败、荒凉。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作品或艺术形式缺乏灵感和创造力。
- 例句
- 1. 他经历了一场失业,变得枯骨如柴。2. 这个村庄曾经是繁荣的,如今却变成了一片枯骨。3. 这个作家的创作已经枯骨无存,失去了往日的灵感和激情。
- 基本含义
- 指人或事物非常干瘪、枯槁,没有生气或活力。
- 基本解释
◎ 枯骨 kūgǔ
[skeleton] 尸骨,也指死尸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扩展对“枯骨”的理解,如“干瘪如柴”、“衰败不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植物因为缺水而变得枯骨如柴。2. 初中生:这个城市曾经是繁华的,如今却变成了一片枯骨。3. 高中生:他经历了一场失败,变得枯骨无存,失去了往日的激情。4. 大学生:这个公司经营不善,如今已经陷入了枯骨之境。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枯骨”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枯骨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则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叫屈原的大臣,他忠于国家,但被诬陷叛国,最终被楚国国王放逐。屈原离开楚国后,过着流浪生活,深感国家的衰败和自己的孤独,于是写下了《离骚》一诗。这首诗中有一句“枯骨露于野”,意思是自己的骨头都要暴露在野外了,形容自己的困苦和无奈。后来,人们就用“枯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干瘪和衰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干瘪的骨头,没有肉,没有血,非常枯槁,就像一个失去了生气和活力的人或事物。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1).指死者的朽骨。《列子·杨朱》:“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餘名,岂足润枯骨?”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 汉 初功臣亦皆剖符受山河之誓,百餘年间,而絶灭失姓,枯骨孤弃於丘墓,苗裔流絶於道路。” 唐 白居易 《放言》诗之四:“莫笑贫贱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明 刘基 《鲁般》:“人死肉腐而为泥,枯骨存焉。” 瞿秋白 《满洲的“毁灭”》:“所毁灭的,当然不是 西伯利亚 森林里的枯骨。”
(2).指枯瘦的身躯。 唐 杜甫 《逃难》诗:“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