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正法眼藏的词语解释
正法眼藏的意思
拼音:zhèng fǎ yǎn cáng    
使用场景
正法眼藏多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场景中,强调要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洞察力,避免受到偏见和误导。也可用于描述某人在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判断事物。
例句
1. 他是一位正法眼藏的法官,能够公正地判断案件。2. 只有具备正法眼藏的人,才能看透伪装的真相。
基本含义
指人的眼睛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延伸学习
如果对佛教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佛教的智慧和理念,了解更多关于正法眼藏的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法眼藏的人,不要随意相信别人说的话。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具备正法眼藏的人,能够正确判断事物。3. 高中生:正法眼藏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4. 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具备正法眼藏的能力,避免受到偏见和误导。
故事起源
正法眼藏最早出自《南山戒经》。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妙禅的僧人,他的智慧和洞察力非常高超,被誉为“正法眼藏”。他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因此在佛教中被尊为智慧之眼的化身。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的眼睛发出明亮的光芒,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形成对正法眼藏的印象。
词语结构
正法眼藏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形式简练,意义深远。
词语解释
zhèng fǎ yǎn cáng ㄓㄥˋ ㄈㄚˇ ㄧㄢˇ ㄘㄤˊ

正法眼藏 

(1).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 释迦牟尼 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 迦叶 ,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 迦叶 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 清 钱谦益 《题<中州集钞>》:“如衲僧得正法眼藏,癥结开示,几於截断众流。”

(2).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宋 朱熹 《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元 方回 《读张功父<南湖集>序》:“且如‘人生守定梅花死’,此句殊佳,何人輒用朱笔圈改,予窃谓朱笔之人未得所谓正法眼藏也。”亦省作“ 正法眼 ”。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谪仙·见古人用意处》:“故学者先以识为主,禪家所谓正法眼,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 清 赵翼 《反矐目篇》诗:“还他正法眼,炳烛追 荀卿 。”

详细解释
(0)
诗文中出现“正法眼藏”的诗词

偈五十三首·其三十七

门外青山泼黛,途中细雨如膏。

灵云陌上桃花,处处芳菲溢目。

香严岩畔翠竹,时时撼影摇风。

直得一击忘所知,一见绝疑惑。

不免尚留观听,未透声色。

若能见无见之色,闻无闻之声。

拨转路头,踏翻关捩。

句句越佛越祖,尘尘耀古腾今。

处处离色离名,个个斩钉截铁。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用王库刀,发千钧弩。

壁立万仞,坐断十方。

可以入大解脱门,传正法眼藏

向尧时舜日,共乐升平。鼓腹讴歌,归家稳坐。

但愿春风齐著力,一时吹入我门来。

(0)

赞佛眼叔祖雪堂和尚侍立

正法眼藏,瞎驴边灭。父行子随,了无途辙。

老禅已是错针锥,添得应庵乱饶舌。

(0)

偈颂五十一首·其四十七

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以佛为心,助佛扬化。

灵山一会俨然存,正法眼藏增高价。

(0)

偈颂八十五首·其六十六

梨花李花白,杏花桃花红。

的的正法眼藏,的的古佛心宗。

灵云老几曾梦见,道得底都是脱空。

叵耐螺江钓鱼船上翁,丝纶倒把搅春风。

(0)

偈六十九首·其四十九

正法眼藏,十圣那知。秘密玄风,三贤罔测。

灵机湛寂,体妙希夷。不落今时,岂该数量。

捞笼品类,陶铸群情。三世诸佛,异口同宣。

六代祖师,亚肩垂示。琅函玉偈,遍满龙宫。

海角天涯,潜敷奥义。或瞻或礼,迥脱根尘。

若见若闻,俱成种智。回光照彻,契本幽微。

印古印今,非前非后。圆伊独露,方号流通。

超出化门,是真常住。衲僧孔窍,放过一著。

檀那分上,又且如何。

寿山隐隐侵云际,福海滔滔似镜平。

(0)

跋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当时灭却,那得许多落落索索。

问著则差,答著则错。喝也喝不住,棒也打不著。

妙喜更得工夫,时与下个注脚。休休休,莫莫莫。

若要拈花微笑底事,不二法门也低一著。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陈省华 曹粹中 陈瑄 许尧佐 林披 徐琦 查文徽 毛泽东 鲁迅 杜秋娘 周恩来 钱钟书 老舍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