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言辞能够决定事情的结果的情况。比如在辩论、演讲、谈判等场合中,当一个人能够运用恰当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就可以说他言事。
- 例句
- 1. 他的辩才非常出众,能够运用言辞言事。2. 在这次谈判中,他的言辞非常有力,成功地言事了。
- 基本含义
- 指言语能够决定事情的成败,也可以理解为言辞的力量。
- 基本解释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见 宣王 ,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 、 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 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书》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言辞、辩论、演讲等相关的成语,如“辞章百出”、“巧舌如簧”等,以扩大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演讲非常好,用了很多生动的言辞,言事了所有的听众。2. 初中生:他的辩论能力很强,每次辩论赛都能运用恰当的言辞言事。3. 高中生:在这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他的演讲技巧很高超,成功地言事了他的观点。4. 大学生:在辩论赛中,他的言辞非常有力,通过巧妙的辩解言事了自己的立场。
- 故事起源
- 言事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故事中,主父列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以其善于辩论的才能而闻名。有一次,汉文帝想要将主父列任命为官职,但是他的儿子主父偃却反对这个决定。主父列为了反驳儿子的观点,用言辞巧妙地辩解了文帝的任命之道,最终说服了他。这个故事成为了言事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言事”这个成语与“言辞决事”这个词组进行联想,以帮助记忆。同时,可以将例句和使用场景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 词语结构
- 言事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言”是动词,表示“说话”,“事”是宾语,表示“事情”。
- 详细解释
- 言事一词由两个字组成,言意为言语,事意为事情。言事的含义是指言语具有决定事情成败的能力。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它告诉人们,言辞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