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僧徒的食器。用铁制成,故称。 唐 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木杯能渡水,铁鉢肯降龙。”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至今铁鉢在,当底手跡穿。”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坚固可靠,像铁一样不可动摇。
- 详细解释
- 铁钵是由“铁”和“钵”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铁”表示坚固、牢固,“钵”表示碗或器皿。引申为比喻人或事物坚强、可靠,不容易动摇或改变。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坚定不变,信念坚定;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稳定可靠,不易被破坏。
-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陈子昂的官员,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道士用铁钵砸自己的头,但头部毫发无损。陈子昂感到十分惊奇,于是上前请教道士。道士告诉他,这是因为他修炼了特殊的功法,使得自己的头部变得坚固无比,无法被破坏。陈子昂听后,深受启发,将这个形象的比喻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坚固可靠。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主语为人或事物,谓语为“铁钵”。
- 例句
- 1. 他是一个铁钵般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支持你。2. 这家公司的信誉是铁钵一样的,从未出过差错。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铁钵的形象,想象自己或他人具有坚固可靠的性格或品质,如同铁钵一样不会动摇。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铁面无私”、“铁证如山”等,来丰富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是一个铁钵般的人,每天都会陪我一起做作业。2. 初中生:我的朋友是一个铁钵般的朋友,无论我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助我。3. 高中生:这本书的内容真实可靠,可以说是铁钵一样的资料。4. 大学生:我选择这所大学是因为它的教学质量是铁钵般的,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