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投缳常用于描述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主动放弃抵抗,屈服于对方的情况。它可以用来形容懦弱或无力反抗的行为,也可以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选择退让或妥协。
- 例句
- 1. 面对强大的敌人,他选择了投缳。2. 在困境中,他宁愿投缳也不愿意牺牲自己。
- 基本含义
- 指投降、缴械或放弃抵抗。
- 基本解释
◎ 投缳 tóuhuán
[commit suicide by hanging] 上吊;自缢
投缳道路。——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投缳相关的成语,如“投降”、“缴械投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面对困难,他选择了投缳,没有继续努力。2. 初中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他投缳了,没有再继续努力提高。3. 高中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不得不投缳,接受了对方的条件。4. 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他选择了投缳,转行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 故事起源
- 投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投缳是一种表示投降或放弃抵抗的行为。士兵们通常会解开缠绕在腰间的缳带,然后丢弃在地上,以示自己已经放弃抵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投缳这个成语。
- 英文翻译
1.[书] hang oneself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投”字和“缳”字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士兵投降时,他解开缠绕在腰间的缳带并丢弃在地上的场景。
- 词语结构
- 投缳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投”和“缳”。
- 详细解释
自缢。《后汉书·吴祐传》:“因投繯而死。” 李贤 注:“谓以绳为繯,投之而縊也。”《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敬宗 令大理正 袁公瑜 、御史 宋之顺 等即 黔州 暴讯。 无忌 投繯卒。” 清 冯桂芬 《许烈姬传》:“屡投繯求死,不可得。” 茅盾 《子夜》十八:“她又觉得她的结果只有那照例的一着:吞金或者投缳。”
- 近义词
悬梁、自缢、上吊、吊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