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种情况或因素对事物的正常进行造成了障碍,或者指某人的行为阻碍了他人的发展。
- 例句
- 1. 这个项目的进展受到了各种问题的干碍。2. 他的行为干碍了团队的合作。
- 基本含义
- 阻碍、妨碍
- 基本解释
◎ 干碍 gān ài
[concern,hinder] 干连;牵连;妨碍
干碍前程
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水浒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干碍相关的成语,例如“干扰”、“干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捣乱干碍了我的学习。2. 初中生: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干碍。3. 高中生:她的拖延行为干碍了她的学业发展。4. 大学生:缺乏经济支持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干碍。
- 故事起源
- 干碍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周易·彖传》中。据说,干碍原指水流的阻隔,使得水流无法通畅。后来逐渐引申为阻碍、妨碍的意思。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干碍”与“阻碍”联系起来记忆。它们的发音相似,而且意思也相近,都表示阻止、妨碍某事的进行。
- 词语结构
- 干碍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干”是动词,意为阻碍;“碍”是名词,意为障碍。
- 详细解释
妨碍;关涉。 三国 蜀 诸葛亮 《正议》:“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碍者哉!” 宋 张载 《经学理窟·诗书》:“民虽至愚无知,惟於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於事不干碍处则自是公明。”《水浒传》第十四回:“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訥出一句‘ 高太尉 ’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 林教头 身上有些干碍?”
同“ 干碍 ”。 明 唐顺之 《牌》:“其近城房屋,苟非 倭 患逼近,及与城垣委实干碍,不许轻易折毁,使民无所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藏书和别项著作,实在不少,但其实也并无什么干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