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总持”。谓持善法而不散,伏恶法而不起的力用。今多指咒,即秘密语。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便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此言句者,不同相宗之艰言,不同性宗之辩言,不同小乘经之确言,不同陀罗尼之密言,不同伽陀之文言,最易剽窃,最易模儗。” 吕澂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附录《支谦》:“﹝ 支谦 ﹞又竭力减少音译到最低程度,以至有时连应存原音的陀罗尼也意译了。”
- 基本含义
- 指能言善辩,口才流利,能够辩驳和反驳。
- 详细解释
- 陀罗尼源自佛教用语,原指佛陀的教义,后引申为能言善辩的意思。成语中的“陀罗尼”形容一个人的口才非常好,能够运用言辞和逻辑进行辩论和反驳。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辩才无敌的人,特别是在辩论、辩驳和辩论中表现出色的人。可以用于赞美和夸奖他人的口才和辩才。
- 故事起源
- 陀罗尼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是指佛陀的教义和经文。后来,这个词语被引申为形容人的口才流利。在中国古代,陀罗尼成为形容善辩之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陀罗尼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 1. 他的陀罗尼让对手无言以对。2. 她的陀罗尼在辩论赛中获得了高分。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陀罗尼记忆成“脱落泥”,表示一个人的口才像泥一样流利,可以轻易脱落。这样的记忆图像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佛教教义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学习陀罗尼的佛教起源和相关故事。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口才和辩论相关的成语,如“辩驳”、“巧舌如簧”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初中生:他在辩论赛中运用陀罗尼成功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2. 高中生:她的陀罗尼让评委们对她的演讲印象深刻。3. 大学生:在辩论社团中,他以他的陀罗尼成为了队伍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