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那些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感受,不负责任的人。
- 例句
- 1. 他是个吴市吹箫的人,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2. 这个公司的领导完全是吴市吹箫,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团队的发展。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做事不负责任,不顾后果,不讲道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成语和故事,如“画饼充饥”、“杯弓蛇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吴市吹箫的人,从来不做作业。2. 初中生:这个学生吴市吹箫,经常逃课。3. 高中生:他是个吴市吹箫的人,从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 大学生:这个同学吴市吹箫,从来不参加志愿者活动。5. 成年人:他是个吴市吹箫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感受。
-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吴国有个人非常喜欢吹箫,他在吴国的市集上吹箫,吹得非常好听。有一天,他突然停止了吹箫,还将箫扔在地上。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吹箫了,他回答说:“吹箫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这个人就以吴市吹箫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不顾后果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想象一个人在吴国的市集上吹箫,但突然停止吹箫并丢弃箫子,表示他不负责任,不顾后果。
- 词语结构
- 吴市吹箫
- 词语解释
- wú shì chuī xiāo ㄨˊ ㄕㄧˋ ㄔㄨㄟ ㄒㄧㄠ
吴市吹箫(吴市吹簫)
春秋 时 伍子胥 为报父兄之仇,自 楚 逃至 吴 ,曾吹萧乞食于 吴市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伍子胥 橐载而出 昭关 ,夜行昼伏,至于 陵水 ,无以餬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 吴市 。”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箎﹞一作‘簫’。”后称街头乞食为“吴市吹簫”。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 马君武 《去国辞》:“行矣高丘更无女,频年 吴市 倦吹簫。”亦作“ 吴市之簫 ”。 清 杨昭 《<闲止书堂集钞>跋》:“沉冤望雪,曾传 吴市 之簫;急难号天,爰下 秦 庭之泪。”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