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诗》,定其中声,得三百篇。”
(2).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
- 基本含义
- 中声指的是声音清脆悦耳,中听而不刺耳。
- 详细解释
- 中声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中指的是中间,声指的是声音。中声一词形容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既不过于高亢刺耳,也不过于低沉无力,而是恰到好处,悦耳动听。
- 使用场景
- 中声常用来形容声音的优美和悦耳,可以用于描述歌曲、乐器演奏、朗诵等艺术形式中的声音。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声音,表达某人说话声音悦耳动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意思。
- 故事起源
- 中声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篇古代文献中。故事中,晋国有一位名叫郑子产的贤人,他的声音清脆悦耳,被人们称为“中声”。郑子产的声音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他的言辞也非常有道理,因此备受人们的敬仰。
- 词语结构
- 中声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她的歌声真是中声,听得人陶醉其中。2. 这位演讲者的声音非常中声,让人印象深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中声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站在舞台上,用悦耳动听的声音演唱,观众们都被他的声音所吸引,称赞他的声音真是中声。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声音有关的成语,如“高亢”、“低沉”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中声一样。2. 初中生:老师的讲课声音真是中声,听得我们非常专注。3. 高中生:我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那些中声悦耳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