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赝鼎 yàndǐng
[imitation article] 伪造的鼎,泛指赝品
文士既多赝鼎,佳人亦有虚名。——《五色石》
- 反义词
真货、真迹
- 详细解释
《韩非子·说林下》:“ 齐 伐 鲁 ,索谗鼎, 鲁 以其鴈往, 齐 人曰:‘鴈也。’ 鲁 人曰:‘真也。’”后因以“贋鼎”指仿造或伪托之物。 明 袁中道 《<袁中郎先生全集>序》:“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贋鼎伪觚,徒取形似,无关神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你那里是甚么金石家,竟是一个製造贋鼎的工匠!” 陈春生 《壬寅洪全福广州举义记》:“ 英 官以 粤 吏越境诱捕国事犯,加以谋杀,且又属贋鼎,大碍 香港 治安,向 粤 吏严重交涉。”
- 基本含义
- 指伪造的东西,也比喻虚伪的权力或地位。
- 使用场景
- 赝鼎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在权力或地位上伪装成真正的权威,或者某些事物被伪造成真正的东西。比如,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虚伪的领导,一个伪装成权威的人,或者一份伪造的文件等。
- 故事起源
- 赝鼎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鲍叔牙非常喜欢收集古代的鼎。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座非常珍贵的古代青铜鼎,非常自豪地展示给大臣们看。然而,有一个大臣看出这个鼎是伪造的,他指出鼎的年代和风格都不符合古代的特征。鲍叔牙非常生气,但后来经过鉴定,的确是伪造品。从此以后,人们就用“赝鼎”来形容伪造的东西。
- 词语结构
- 赝鼎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例句
- 1. 这个政府官员一直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实际上却是一个赝鼎。2. 这份合同被证明是赝鼎,根本没有法律效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鼎,但是这个鼎是伪造的,不是真正的古代鼎,而是一个赝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权力和地位相关的成语,比如权谋、权威、地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学生说自己是班长,但是他其实是一个赝鼎。2. 初中生:老师说他是我们学校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觉得他只是一个赝鼎。3. 高中生:这个政府官员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实际上是一个赝鼎。4. 大学生:这份合同被证明是赝鼎,根本没有法律效力。5. 成年人:那个公司的老板一直标榜自己是行业的领导者,但是其实只是一个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