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待报通常用于描述需要等待回报的情况,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希望得到回报或感谢的愿望,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顾自己利益而不关心他人的行为。
- 例句
- 1. 他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能对他不闻不问,真是太待报了!2. 我们应该感激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而不是待报。3. 他为公司做了那么多贡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真是可怜。
- 基本含义
- 等待报答、等待回报。
- 基本解释
(1).等候批覆。《晋书·刘颂传》:“时 蜀 新平,人饥土荒, 颂 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周书·长孙俭传》:“ 俭 旧尝诣闕奏事,时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新唐书·严郢传》:“御史臺请天下断狱一切待报,唯杀人许偿死,论徒者得悉徙边。”
(2).特指州县判决罪人死刑后,申报朝廷,等候批准处决。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一个待报的犯妇,不知为甚么?好是凄惨也呵!”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大人, 张鼎 行至禀墙边,见一个待报的囚人,称冤叫屈。”《元史·刑法志一》:“自后继体之君,惟刑之恤,凡郡国有疑狱,必遣官覆讞而从轻,死罪审録无冤者,亦必待报,然后加刑。”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以下内容:1. 探索其他与待报相关的成语,如“借箭”、“图报”等。2. 学习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正确处理待报的问题,包括如何给予回报和感激他人的帮助。3. 阅读相关的故事或文章,了解待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帮助同学们做作业,希望他们能待报我。2. 初中生:我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希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得到待报。3. 高中生: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大学的录取,这是我多年努力的待报。
- 故事起源
- 故事起源于《后汉书·何武传》。据传,在东汉末年,何武是一位忠诚的大臣,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和赞扬。尽管如此,何武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继续为国家奉献,期待有一天能够得到回报和认可。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待报这个成语:1. 将待报与希望回报联系起来,理解成为了别人做了好事后,希望得到回报的心理状态。2. 创造一个故事,将待报与何武的故事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起源和含义。
- 词语结构
- 待报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待”和名词“报”组成。
- 详细解释
- 待报是指为了某种利益或回报而付出努力,等待对方给予回报。它强调了人们在付出行动或帮助他人后,期待对方给予回报或报答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