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人们向上级或神灵献上供品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虔诚地祈求上级或神明的保佑。
- 例句
- 1. 他每年都会到庙里上供,祈求家人平安健康。2. 在古代,人们常常会向皇帝上供,以表达对其统治的敬意。
- 基本含义
- 向上级或神灵献上供品或祭品。
- 基本解释
◎ 上供 shànggòng
(1) [offer up a sacrifice;lay offerings on the altar]∶摆上祭祀物品
给祖先上供
(2) [give presents to boss]∶比喻将财物送给上级或有关部门、人员,以求得到照顾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祭祀、宗教信仰相关的成语,如“祭祀”、“祈祷”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寺庙里上供,祈求考试顺利通过。2. 初中生: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向祖先上供,祈求他们保佑我们家庭平安。3. 高中生:在古代,人们会向皇帝上供,以显示对其统治的敬意。4. 大学生:在传统文化中,上供是一种表达对神灵敬意的方式,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环节。
- 故事起源
-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皇帝和官员常常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在这些仪式中,人们会将粮食、酒水等供品献给神灵,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因此,上供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衍生出来的。
- 英文翻译
1.offer up a sacrifice; lay offerings on the altar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上”字与“向上级献供品”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想象自己向上级或神明献上供品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上供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上”和“供”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1). 唐 宋 时所征赋税中解交朝廷的部分。《新唐书·食货志三》:“﹝ 宪宗 ﹞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节度使),三曰留州。”《宋史·高宗纪三》:“ 绍兴 元年春正月己亥朔……蠲 两浙 夏税、和买紬绢丝绵,减 闽中 上供银三分之一。”《西湖佳话·六桥才迹》:“ 东坡 料明年民必然大飢,因又奏请朝廷,免上供米一半。”
(2).旧时用物品祭祖或敬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此时人人都饱的要涨了,一样一样的菜拿上来,只摆一摆,便撤了下去,就和上供的一般,谁还吃得下。”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快穿好袍子马褂,给祖先上供去。”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窑主害怕工人不下窑,在洞口摆了个泥菩萨,挂上一块写着‘确保平安’的木牌,天天烧香上供,迷糊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