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纸鸢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虚假的事物或人,比如一个人说话虚伪、不真实,就可以说他是纸鸢。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虚幻的事物,比如一个计划不切实际,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它是纸鸢。
- 例句
- 1. 他的承诺就像纸鸢一样,说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毫无作用。2. 这个计划只是纸鸢,根本不能实施。
- 基本含义
- 比喻虚幻、不真实的事物或人。
- 基本解释
◎ 纸鸢 zhǐyuān
[kite] 〈方〉∶风筝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纸鸢相关的成语,比如纸上谈兵、纸上谈兔、纸上谈兵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承诺就像纸鸢一样,说了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兑现过。2. 初中生:他的梦想就像纸鸢一样,飞翔得很高,但是很容易被现实打破。3. 高中生:这个计划只是纸鸢,根本不切实际,我们需要找一个更实际的解决方案。
- 故事起源
- 纸鸢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做了一个纸鸢,他把纸鸢放飞在天空中,看着它在风中飞翔,觉得非常美好。但是过了一会儿,风一吹,纸鸢就被风吹得四处飘荡,最后撕裂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幻的事物往往不能长久存在,一旦遇到困难就会破灭。
- 英文翻译
1.[书] kit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用纸做成的风筝,飞翔在天空中,然后被风吹得四处飘荡,最后撕裂的场景,来记忆纸鸢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纸鸢是由名词纸和名词鸢组成的。
- 详细解释
俗称鹞子。用细竹为骨,扎成鸟形,以纸或薄绢蒙糊其上,斜缀以线,可以引线乘风而上。亦有作蝴蝶、蜈蚣、美人、星、月等状者。纸鸢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通讯,相传为 汉 韩信 所作。 五代 李邺 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又称风筝。后民间多用作春季室外娱乐之具。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七:“有鸟有鸟羣纸鳶,因风假势童子牵。” 宋 陆游 《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衝淖去,纸鳶跋扈挟风鸣。” 清 赵翼 《观回人绳技》诗:“彩虹影挂寥空高,纸鳶线入青冥窄。” 袁鹰 《悲欢·飞》:“到春天,还有五颜六色、千形百状的纸鸢:蝴蝶、苍鹰、公鸡、猫头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纸鸢》、 明 陈沂 《询蒭录·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