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官府专卖。 宋 梅尧臣 《送朱表臣职方提举运盐》诗:“官榷利言盈,盗贩弊相汩。” 宋 岳珂 《桯史·汪革谣谶》:“兄 孚师中 尝登乡书,以财豪乡里,为官榷坊酤,以捕私醖入民家,格鬭杀人。” 元 龚璛 《次黄仲坚教授江湾行》:“珠璣金碧视性命,黷货聊堪付官榷。”
- 基本含义
- 官方审查和评述。
- 详细解释
- 官榷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原意为官员对政务进行审查和评述。后来,它的含义扩展为对事物进行认真分析和评判,以求真实性和准确性。
- 使用场景
- 官榷通常用于形容对某一事物进行严格、全面的评议、审查和批评。它可以用于描述对政策、文化、学术、作品等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论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鲁国大夫子产在襄公二十一年的时候,对君主襄公的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审查。他认为襄公的政策不符合礼仪和道德,对国家不利。因此,他用“官榷”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行为,意为官员对政务进行审查和评述。
- 词语结构
- 官榷由两个汉字组成,都是名词。官指官员,榷指审查、评述。
- 例句
- 1. 这篇文章经过了多次官榷,才最终发表出来。2. 他的观点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官榷和质疑。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官榷记忆为“官员榷问”,官员对事物进行审查和评述的形象。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成语官榷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政治、文化、学术相关的成语,例如“官官相护”、“官官相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官榷了我们的作文,让我们更加努力写好作文。2. 初中生:我喜欢看历史书,可以通过官榷历史事件来了解真相。3. 高中生:老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对作品进行官榷,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4. 大学生:论文写作需要对各种观点进行官榷,以求科学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