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克让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善于关心他人,能够为了集体或他人的利益而主动退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克让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以及表达自己愿意为了大家的利益而做出一些让步。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善于克让的人,从来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和别人争吵。2. 在团队合作中,大家都能够克让,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 基本含义
- 指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让利他人。
- 基本解释
亦作“ 克攘 ”。能谦让。《书·尧典》:“允恭克让。” 孔 传:“克,能。” 孔颖达 疏:“善能谦让。”《孔子家语·六本》:“昔 尧 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汉书·艺文志》:“合於 尧 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颜师古 注:“攘,古让字。” 明 李东阳 《新修平阳府城记》:“且 阳平 之民,旧称勤俭,服劳、温恭、克让,有 尧 之遗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克让相关的成语,如“克己奉公”、“以让为贵”等,来加深对克让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同桌因为一本书争吵,但我想到了克让,主动让给了他。2. 初中生:班里选举班长时,我看到一个同学比我更适合,所以我决定克让,不参加竞选。3. 高中生:在学校的志愿者活动中,我学会了克让,愿意为他人付出,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人。
- 故事起源
- 克让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孟子·公孙丑上》。相传,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他在一次和人争斗中输了,但他没有生气,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不是,说:“我错了,请你让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克让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相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克让”拆分成两个部分,“克”和“让”,并分别记忆它们的含义。同时,可以尝试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记忆,比如想象一个人在面对争执时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主动让步给对方。
- 词语结构
- 克让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克让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克”意为克制、抑制,指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让”意为让步、退让,指愿意付出一些自己的权益或利益,让给他人。克让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懂得自我节制,不贪图私利,而是主动让利他人,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