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对国家或组织不忠诚、不效忠的人。
- 例句
- 1. 他对国家的不臣之心暴露无遗。2. 那个官员因为行为不臣而被罢免了职务。
- 基本含义
- 不忠诚、不效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忠诚、臣民关系相关的成语,如“忠心耿耿”、“忠贞不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做了一件不臣的事情,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2. 初中生:那个学生因为在考试中作弊而被老师称为不臣之徒。3. 高中生:这个政府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被判定为不臣之人。4. 大学生:那个研究者因为泄露国家机密而被指控为不臣之辈。
- 故事起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不忠诚的故事。公元前307年,赵国的平原君姬儿对秦国的侵略表示了不臣之心,他对秦王说:“臣闻天下有主,主有臣,然而君王不君,臣无臣,此臣之所以反也。”这个故事成为了“不臣”这个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不忠”、“不效忠”等意思相关的词语进行联想,如“背叛”、“叛逆”等。同时,可以结合故事起源中的平原君的故事进行记忆。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1).不守臣节,不合臣道。《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召 季孙 而不来,则信不臣矣,然后伐之。”《后汉书·王符传》:“ 华元 、 乐举 厚葬 文公 ,君子以为不臣。”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匈奴 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 长安 ,要给你难堪。”
(2).不称臣屈服。《商君书·慎法》:“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 尧 为王,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 匈奴 背叛不臣,数为暴於边鄙。”《新唐书·裴矩传》:“ 高丽 本 孤竹国 , 周 以封 箕子 , 汉 分三郡,今仍不臣,先帝疾之,欲讨久矣。”
(3).谓不以臣属视之。《汉书·萧望之传》:“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汉书·郊祀志上》:“﹝天子使﹞ 五利将军 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视不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