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国雠常常用来形容国家遭受外敌入侵、领土被侵犯、国家利益受损等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团体受到的耻辱或侮辱。
- 例句
- 1. 这次战败是我们国家的国雠,我们一定要奋起反击!2. 面对外敌入侵,我们不能容忍国家再次遭受国雠。
- 基本含义
- 指国家的耻辱或国家受到的侮辱。
- 基本解释
亦作“ 国仇 ”。国家的仇敌或仇恨。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国讎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赫矣 高祖 ,爰清国讎。” 宋 陆游 《长歌行》:“国讎未报壮士老,匣中寳剑夜有声。” 明 姜埰 《咏史》诗:“ 赵孟 为国仇,仗剑宫门外。” 清 顾炎武 《梓潼篇赠李中孚》:“隐痛方童丱,严亲赴国仇。”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可以学习一些与国雠相关的历史事件,了解国家遭受侵犯的背景和原因。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的国旗被人扔到地上了,这是对国家的国雠!2. 初中生:历史课上学到了很多国家遭受侵犯的故事,国雠成为了我们班的讨论话题。3. 高中生: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是国雠,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国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些国家遭受外敌入侵,导致国家面临耻辱和困境。国雠成语正是由这些历史事件衍生而来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国雠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国家受到侮辱时,国家的形象像一只受伤的鸟,这样就能记住成语的意思了。
- 词语结构
- 国雠的结构比较简单,由两个字组成。其中,“国”为名词,指国家;“雠”为名词,指耻辱或侮辱。
- 详细解释
- 国雠是由“国”和“雠”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国”指国家,“雠”指耻辱或侮辱。国雠表示国家受到的耻辱或侮辱,是指国家面临的屈辱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