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为了小利而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底线的人。可以用在讨论商业行为、政治手段、个人行为等方面。
- 例句
- 1. 这位官员为了贪污腐败,不惜水齧自己的道德底线。2. 他为了升职加薪,不择手段地水齧同事。3. 这个公司为了赚取更多利润,不顾员工的权益,水齧了自己的声誉。
- 基本含义
- 形容一些人为了小利而不择手段,连自己原本的道德底线也不顾。
- 基本解释
谓水侵蚀。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 华阴县 东七级 赵村 ,村路因水啮成谷,梁之。” 元 刘永之 《送罗与敬归西昌》诗:“石扶坏道通高阁,水啮危沙见古城。”《清史稿·循吏传三·狄尚絅》:“ 南康 治滨湖……迤东水啮,浸及城址。”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廉洁文化,以及道德底线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例如“饮鸠止渴”、“舍本逐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为了考试作弊,不顾道德底线,水齧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初中生:这个运动员为了赢得比赛,使用兴奋剂,水齧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高中生:这个政治家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不择手段地水齧竞争对手。大学生:这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环境保护,水齧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 故事起源
- 《晋书·谢安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非常注重廉洁自律。有一次,有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利用职权为他办点事情。谢安没有接受这个请求,而是将信扔进了水中。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谢安回答说:“水能齧舟,亦能载舟。”他的意思是,水可以啃咬船只,也可以支持船只,他不想为了小利而破坏自己的廉洁形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水齧”这个成语与“啃咬水流”的形象联系起来,形象化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 + 水齧
- 详细解释
- 水齧是由“水”和“齧”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水指的是水流,齧指的是啃咬。这个成语比喻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像啃咬水流一样,不顾一切地损害自己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