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忘言的词语解释
忘言的意思
拼音:wàng yán    注音:ㄨㄤˋ ㄧㄢˊ
使用场景
忘言常常用来形容人说话不清楚、含糊不清,或者说话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口齿不清、思维混乱等情况。
例句
1. 他说话总是忘言,让人很难理解他的意思。2. 会议上,他忘言了好几次,让大家对他的发言产生了怀疑。3. 这篇文章忘言不少,需要重新修改。
基本含义
指人说话前后不一致,或说话不清楚,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基本解释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延伸学习
了解成语的故事起源和使用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例句和相关文章,来扩展对忘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今天考试忘言了,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2. 初中生:他在演讲比赛中忘言了好几次,最后得了个低分。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结论和开头完全相反,简直忘言到家了。4. 大学生:在辩论比赛中,他的论点忘言了好几次,导致整个团队的观点不清晰。5. 成人:工作中,我们要避免忘言的情况发生,要确保自己说话清楚、有条理。
故事起源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人还是蝴蝶。这个故事比喻人说话前后不一致,无法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产生了忘言这个成语。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忘记说话”相关联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一个人在重要场合忘记了要说的话,或者一个人说话时语无伦次,无法表达清楚的情景,将这个场景与忘言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词语结构
忘言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忘”和名词“言”组成。
详细解释
忘言是由“忘”和“言”两个字组成的,忘指忘记,失去记忆的意思;言指说话,表达意思的行为。忘言的意思是忘记了要说的话或者说话不清楚,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0)
诗文中出现“忘言”的诗词

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0)

岁晚怀古

先生岁晚事田园,鲁叟遗书废讨论。

问讯桑麻怜已长,按行松菊喜犹存。

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出候门。

遥谢载醪袪惑者,吾今欲辩已忘言

(0)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0)

悠然亭

濠梁有鱼水,庄惠无尔我。

吾犹恨多事,忘言岂不可。

俯仰天地同悠然,鱼忘于水水忘渊。

澄鲜一色月转汉,泼刺数声风起船。

封君本是方叔后,老气盘空薄牛斗。

长啸江湖范蠡书,逃名松菊王弘酒。

庭中潴泉泉上亭,亭外万叠青山青。

有时出云作细雨,此际游小开南溟。

坐来一日当千日,未论他年百四十。

海棠花发春气浓,一片胭脂镜中湿。

(0)

夜赋

暗窗萤影乱,秋帏露气深。

群籁喧已寂,青天但沈沈。

恻怆怀高侣,幽默抱冲襟。

遥忆忘言子,一写山水音。

(0)

贺新郎·其四题傅岩叟悠然阁

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

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

更风雨、东篱依旧。

斗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后。

山不记,何年有。是中不减康庐秀。

倩西风、为君唤起,翁能来否。

鸟倦飞还平林去,云肯无心出岫。

剩准备、新诗几首。

欲辨忘言当年意,慨遥遥、我去羲农久。

天下事,可无酒。

(0)
诗词分类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诗人
严维 陈羽 蒋廷锡 虞世南 叶绍翁 王粲 郭嵩焘 贯云石 邢昉 张华 殷云霄 王僧孺 陈德武 翁承赞 李因笃 程文海 高克恭 齐之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