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公开选拔。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诸生所谓中直者,遭时蒙幸,备数适然耳,殆非明举所谓,固未可与论治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又州郡徵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
(2).谓察其情,明其冤。《后汉书·张禹传》:“歷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録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
- 基本含义
- 明确地提出或展示出来
- 详细解释
- 明举是指明确地提出或展示出来,不加掩饰或隐讳。它强调了对事情或观点的明确表达和坚定立场。
- 使用场景
- 明举常用于形容表达观点、态度或意见时的直接、坚定和明确。通常用于描述言辞、行动或举止等方面。
- 故事起源
- 明举最早见于《荀子·劝学》:“明举不失毫厘之地。”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中要注重细节,不可有丝毫的疏忽。从而引申出明举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明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明”表示明确、清楚,而“举”表示提出、展示。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明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隐瞒。2. 她明举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老板的赏识。3. 学生们在班会上明举了自己对学校环境改善的建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明举”。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明亮的舞台上,高举双手向观众展示自己,表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才能。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如“明察秋毫”、“明哲保身”等,可以帮助扩充词汇量和理解汉语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们喜欢什么科目,我明举了数学。2. 初中生:我在班会上明举了对学校图书馆改进的建议。3. 高中生:我在辩论赛中明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